金牌月嫂分享新生嬰兒護理經驗,14個常識不可不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部分家庭都更傾向於請一個具備科學育嬰方法的月嫂來護理寶寶和產婦。有些地方的月嫂是又要照顧大人又要照顧新生嬰兒,但實際上月嫂的主要責任是伺候月子裡的產婦,而新生嬰兒的護理通常是交給育兒嫂或者家裡人的,月嫂只做輔助。所以,產婦及其家人對於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也是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才行。

小孩掉牙順序介紹

整理了金牌月嫂整理的新生嬰兒護理的14個方法,希望所有迎接了新生嬰兒的家庭(特別是家庭成員裡的媽媽們)一定要認真學一下這些不能不知道的護理常識:

1、寶寶耙耙

寶寶出生頭3天,會排出黑色胎便,出生3~5天后,黑色胎便會逐漸轉成黃色軟便。母乳餵養寶寶:大便次數多,一般每天5~10次,黃軟便,可以有少量奶瓣;奶粉餵養寶寶:一般每天1~3次,黃軟便。

2、睡眠

0~3月大的新生兒建議睡覺時間為14~17小時。但這14~17個小時卻不是一整塊的,而是被劃分成了6~7次,而且不分晝夜,期間還會出現各種狀況。

3、臍帶

臍帶通常在出生後1~2周內脫落。脫落之前保持乾燥才是最重要的。假如臍帶有滲出或汙濁才需清洗,清洗後用棉籤將臍窩的水吸乾。

4、寶寶脫皮

寶寶出生後,面板要適應外界的非羊水環境,而新生寶寶的面板角質層跟水結合的能力很差,需要兩週左右慢慢完善。這期間,寶寶的面板缺水,就容易乾燥、脫皮。同時缺乏胎脂的保護,脫皮會更明顯。可以嘗試:

(1)改善環境,溫度18~26℃,溼度保持在40%~60%左右;

(2)合理洗浴,建議水溫34~38℃,快速沖洗,時間5~10分鐘;

(3)滋潤面板,塗抹身體保溼劑,避免接觸植物類嬰兒油;

(4)保持寶寶水分充足。母乳可以為寶寶提供足夠的水分,不需要額外喝水;

(5)選擇合適的衣服。

5、黃疸

大多數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出生後7~10天左右達到高峰期,之後會逐漸好轉。足月兒約2周,早產兒約3周黃痘可褪去。

6、頭型

剛出生的寶寶顱骨縫還沒有閉合,長時間朝一個方向睡覺,貼著床的一側會比較扁平,看起來腦袋有點歪。如果寶寶習慣性地把頭朝向一個方向,可以時不時地幫他變換朝向。

7、寶寶腳底出汗

寶寶的迴圈系統沒有發育完全,末梢迴圈不如成人,手腳發涼是正常情況。如果家長判斷寶寶是太熱了而導致全身包括腳底冒汗,那麼就可以適當減少衣物。判斷方式是“摸後背”,如果寶寶後背溫熱、手腳稍涼,那就是合適的。

8、紅屁股

寶寶出現紅屁股,主要是因為大小便黏在寶寶的面板上刺激造成的。主要是因為:沒有及時更換紙尿褲、更換新的紙尿褲前沒有清潔面板、沒擦乾屁屁就穿紙尿褲、寶寶拉稀。

寶寶出現紅屁屁時,可以按以下步驟護理:

(1)洗乾淨。寶寶每次便便後,最好都用溫水輕輕沖洗。

(2)晾乾面板。如果寶寶屁股沒有明顯的破損,可以用柔軟的紙巾輕輕拍幹,千萬別擦拭,否則容易損傷面板。

(3)塗抹護臀膏。氧化鋅軟膏或含氧化鋅成分的護臀膏都是不錯的選擇。

(4)換上乾淨的紙尿褲。可以選擇有變色指示條、一次性、高吸水性、透氣性好的紙尿褲,每次喂完奶後檢檢視寶寶有沒有便便。

9、寶寶吐奶

基本80%的寶寶在1歲半時都不會再吐奶。隨著寶寶消化道發育的成熟,坐立能力的發育以及開始吃固體食物,吐奶的情況就會逐漸改善。沒什麼別的問題的話,家長們幫寶寶擦擦嘴、洗洗衣服就好了,不要太放心上。

10、穿衣

不要買頸部有繩子的衣服。寶寶衣服底部或者前面,最好是魔術貼、釦子、拉鍊。挑選在面板和拉鍊之間有隔層的衣服。同時,也要記得檢查這些拉鍊和鈕釦邊緣是否銳利,有沒有可能傷害到寶寶。

11、新生兒指甲發紫

主要有兩類原因,一種是生理性的,比如寶寶哭鬧的時候指甲發紫;還有一種是病理性原因導致的,需要及時就醫。

12、新生兒洗澡

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24小時後進行第一次洗澡,之後每天或隔日1次。室溫建議控制在26~28℃,水溫建議控制在37~40℃,家長可用手腕內側試溫,感覺接近體溫,沒有明顯偏涼或偏熱就可以。

新生兒推薦使用盆浴洗澡,水量可以沒過肩部,保持頭面部高於水面。

13、新生兒疫苗

乙肝疫苗(共3劑):預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第一針出生當天;第二針1月齡;第三針6月齡。

卡介苗(共1劑):預防播散性或慄粒性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接種時間:出生當天。

14、腸絞痛

常開始於出生後第3周,每次持續超過3小時,每週至少3天,往往持續3周以上,出生後3個月左右消失(也有些寶寶更晚一些)。

腸絞痛發作往往是突然出現、寶寶的哭聲比平時更高更大,類似於尖叫,雙拳緊握,雙膝屈曲,安慰也不起作用。

可嘗試這些方法:拍隔、飛機抱、輕輕按摩肚子、放白噪音、換奶粉、出門遇彎。

基本資訊來自醫院官網或醫院內公示資訊或醫生本人提供,如有侵權,請按照平臺提供的渠道通知

舉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