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面的艾灸療法來了!不同疾病適合的方法有差異

在瞭解到艾灸能夠治療各種婦科疾病後,我對艾灸做了全面的瞭解,盆腔炎、盆腔積液、附件炎等都可以用艾灸調理,而我也將我所學到的艾灸治療各種疾病的穴位、時間、頻率等總結了出來,如果你也有婦科疾病,想通過艾灸治療的話,希望看了我分享的帖子對你有幫助。

艾灸對女性有好處

宮頸炎艾灸療法

關元穴

此方法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洩瀉,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並有強壯作用。

  • 位置:當臍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的前皮支的內側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
  • 方法: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同時插兩根艾條或三根艾條施灸,每次灸15-20分鐘,這期間要根據自己對溫度的感應而適當調整艾條的高度及熱度。

子宮穴

此方法主治婦女不孕,月經不調,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陰挺,子宮下垂,闌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等。

  • 位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3寸。

歸來穴

此方法主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洩利,便祕,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 位置: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屬足陽明胃經。
  • 方法:歸來和子宮屬於臨近穴位,所以再灸子宮穴的時候就免不了灸到歸來,這樣就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同時扣住兩個穴位,在此艾灸10-20分鐘。

三陰交

此方法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痺痛,腳氣,失眠,溼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 方法:這個部位可以用單眼艾灸盒兩個同時艾灸,比較節省時間,每穴艾灸10分鐘。

三陰穴

八髎穴

此方法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痿痺、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小腹脹痛、盆腔炎等病症。

  • 位置:骶椎,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合稱“八穴”。

月經不調艾灸療法

月經不調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壓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貪涼(要風度不要溫度)。專家分析:女性經期受寒,會使盆腔內的血管收縮,導致卵巢功能紊亂,可引起月經量過少,甚至閉經。中醫一般將月經失調稱為月經不調,又將月經不調歸納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過多或月經過少。但臨床上往往不是單純一種症狀出現,如月經過多常與月經先期並見,月經過少常與月經後期並見。

 血虛型月經不調

此症狀的表現為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 艾灸選穴:膻中、關元、子宮、內關、湧泉。
  • 操作方法:用隔姜灸或溫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子宮,內關,湧泉可以用單眼艾灸盒。

此方法的操作時間為關元子宮不得低於20分鐘,內關、湧泉各10分鐘。

腎虛型月經不調

此症狀的表現為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痠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治宜補腎養血。

  • 艾灸選穴:八髎穴、歸來、三陰交。
  • 操作方法:用隔姜灸或溫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歸來和八髎穴用三眼艾灸盒艾灸,三陰交用單眼艾灸。

此方法的操作時間為歸來不低於10分鐘,八髎穴不低於15分鐘,三陰交10分鐘。

血寒型月經不調

此症狀的表現為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

  • 艾灸選穴:關元、八髎穴、三陰交、足三裡。
  • 操作方法:用隔姜灸或溫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同時插三根艾條,或兩根艾條,這樣火力大點。

此方法的操作時間為關元、八髎穴艾灸20分鐘,足三裡三陰交各10分鐘。

關元穴

氣鬱型月經不調

此症狀的表現為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

  • 艾灸選穴:關元、命門、肩井、太沖關元、命門。
  • 操作方法:可以用三眼艾灸盒施灸,也可以用隔姜灸,肩井和太沖用單眼艾灸盒或手持艾條施灸。

此方法的操作時間為關元、命門各20分鐘、肩井、太沖各10分鐘。

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鬱等引起。據專家介紹,月經量過多、過少都不正常,都是因為內分泌不太好。四個不同的症形,供大家參考,姐妹們可以自己對對號,屬於上述的那一種,就可以參考治療。

當然最主要還要調整好心態,有正常的生活規律,解除精神壓力。同時還要注意飲食,不要吃寒冷的食物,不要抽菸喝酒,保持情緒穩定和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做到既來之,則安之。慢慢調整,我想一定會隨你所願的。

艾灸止婦女血崩的方法

血崩是中醫的名稱,是形容月經過多或非時而下,像河流決堤,崩瀉而下,凡功能性子宮出血、生殖器炎症、腫瘤等婦科疾病均可出現這一症狀。嚴重的患者可持續數十天出血不止,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和全身無力等一系列嚴重貧血症狀。治療月經過多的方法雖多,但如應用不當往往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中藥治療血崩有一定效果,副作用也小,但吃湯藥既費時,又麻煩。艾灸隱白穴治療血崩,既簡便易行,效果又明顯。

艾灸——隱白穴

位置:隱白穴位於足大拇趾內側,距趾甲角1分,左右各一寸。

方法:把艾條的一頭點燃後,懸於一側隱白穴上1.5釐米處,每次懸灸15~20分鐘,以隱白穴周圍皮色轉紅有熱感為止。先灸一側,然後灸另一側,每日可灸3~4次,待出血停止後可再繼續灸1~2天,使療效更為鞏固。

艾灸時患者常常會感到小腹部原有的繃緊拘急感或空虛感消失,心情也隨之開朗,經量往往於灸後不久即明顯減少。 那麼艾灸隱白穴為什麼能止血崩呢?

艾灸對女性有好處

艾灸隱白穴止血崩原理:
祖國醫學認為,血崩的主要原因是衝任兩脈不固,臟腑失調。因此在治療上應著重補肝健脾益腎,調養衝任,其中又以健脾最為重要。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按照經絡學說的原理,刺激隱白穴有健脾統血、補中益氣的功效。艾灸隱白穴治療血崩雖然療效顯著,但當患者出血量較大,病情危急時,應及時送往醫院。

其他婦科疾病艾灸療法

盆腔炎

艾灸取穴:三陰交穴,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患者可四指併攏,小指放在對側內踝尖上,食指放在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交界處。

方法:艾灸條每次一支,艾灸痛點有溫熱舒服的感覺,灸至面板出現紅暈,每次灸20~30分鐘,七天一療程,休息一兩天後,再進行第二療程,一般灸1~2個療程,除了灸三陰交穴,也可灸腹部壓痛點。

白帶、陰部瘙癢

艾灸取穴:帶脈、氣海、三陰交、足三裡。肝膽溼熱者加太沖、行間、陰陵泉,脾虛溼盛者加豐隆、脾俞、中脘、小腸俞,陰虛溼熱者加腎俞、太溪、豐隆、行間。

  • 艾條懸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7次為1個療程;
  • 艾炷無瘢痕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壯,每日灸治一次,五次為一個療程;
  • 溫鍼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鐘,每日灸治一次,五次為一個療程。

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屬於亦屬陰挺、陰痔範圍內。指婦女子宮下墜,甚至脫出陰道口外。症見子宮下垂或脫出陰道口外,甚則連同陰道壁或膀胱直腸一併膨出。

  • 百會可以隔姜灸,每次艾灸10分鐘,每天一次,每次用1.5*1.5左右的艾狀灸5狀左右;
  • 其餘穴位可以用3-4眼艾灸盒在腹部來回懸灸,這樣治療就比較方便了;
  • 三陰交可以用單眼艾灸盒固定到三陰交的穴位上艾灸,開始可以每天一次,5天后,可以隔天一次。

子宮脫垂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衝任虛損,或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損傷胞絡及腎氣,而使子宮失於維繫所致。而治療該病的艾灸可取百會、神闕、維胞、子宮、三陰交等穴位。

基本資訊來自醫院官網或醫院內公示資訊或醫生本人提供,如有侵權,請按照平臺提供的渠道通知

舉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