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經驗淺談分享,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關於一些常見的試管嬰兒疑問,我總結了幾點,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代卵子精子自由結合(多用於不明原因不孕,男性精子活力好);二代是把精子通過人工手段注射到卵子裡(多用於男性精子質量差和活力差);三代是基於夫妻雙方中任意一方染色體、遺傳有問題通過人工篩選正常的精卵進行結合。
我做的就是一代的,我是輸卵管問題,老公精子沒問題試管要花多少錢一代<二代<三代(一二代順利普遍3-5萬,三代大概10萬+);方案不一樣,藥物不一樣。比如國產藥和進口藥成本就不一樣。我是檢查問題七七八八的,保胎用的是雪諾酮,促排的也是進口的,大概花了6萬左右,
非月經期隨時可以去,月經期建議第二天去(如果你決定了試管就不要猶豫了,科學表明女性最佳生育年齡26-32歲,男性是20-40歲)我建議還是經期去,這樣可以縮短時間,特別是月經不準的姐妹試管有年齡限制嗎?我28歲。
當然是越年輕越容易成功,我認識很多媽媽因為二胎政策開放所以想要第二個孩子,大多35歲以上,她們很多三四次都沒有成功。所以還是看個人體質。不過醫生說最佳試管年齡是30歲上下,成功率較高。
那時我做的醫院是沒有打麻醉就像是一場極具的姨媽痛,發現也沒有痛的很誇張,是可以接受的。我取了23顆卵,花了15-20分鐘。如果你你特別怕疼,你可以選擇去有打麻醉的醫院去做。
不可以(但是有一種途徑就是你可以先去婦科門診把可以查的都查一下,直接拿著報告單去生殖報道,就算有漏查的花費也會比較少。注意:要是三甲醫院);但是一般去生殖中心,醫生就直接給你開檢查專案,這樣方便,有些醫院不喜歡其他醫院檢查的報告單,可能是參考數不一樣。
是否可以要求多胎國內不允許,泰國美國日本可以。關於身高,只對雙胎和多胎有限制,有些地方是155cm以下不可以雙胎+,有些是150cm不可以雙胎,雙胎是為了提高試管的成功率,醫生才會給你放兩個胚胎,醫生是會根據母體情況和胚胎養成的情況決定(一胎是可以移植兩顆),我不建議特別強烈想要多胎(那如果你有能力或者其他原因就當我沒話說),這樣會增加母體風險等一些問題。
初診(檢查雙方各項指標)複診(看報告,有不合格的專案需要複查)建檔,定方案月經第二天進周促排(打針吃藥)取卵(取卵前打夜針防止卵子提前排)移植懷孕根據你的身體情況,年齡,激素水平確定給你用短效長方案、長效短方案、還是用拮抗劑方案。如果是短方案,那很快可以幫你促排,1個月就可以。
這之後就安排取卵,取卵後如果卵巢狀況好,胚胎配對成功,那很快就可以移植啦。移植有幾種,有3天的鮮胚,5-6天后的囊胚,和好幾個月的凍胚(卵巢功能不太好的話是選擇凍胚)。(以上會因個人情況醫生會酌情增加一些其他的檢查,比如造影、宮腹腔鏡等)。
如果特別特別特別順利50,60天即可完成,長則不好說不是移植成功就成功了,一直要聽到胎心胎芽為止。基本懷孕7周才能聽到胎心胎芽,那時候才可以確認是移植成功哦。所以真正成功大概要5、6個月左右時間。
需要。甚至比正常懷孕做更多的檢查。夫妻雙方都需要檢查,醫生需要定位你們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是卵巢功能問題?排卵問題?輸卵管問題?還是先天原因導致無法生育。診斷後,發現你們夫妻確實是只有試管才能懷孕的話,國內才會允許做試管哦。不然就會選擇人工授精(簡稱人授),沒有試管痛苦。(三次人授沒有成功,就會讓你做試管)
雙側的輸卵管不通暢、男方出現少精或者弱精、女方高齡卵巢功能下降、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不懷孕、雙方有遺傳疾病、女性複發性流產、女性出現了排卵障礙、不明原因不孕可以做試管嬰兒。
要是第一次不成,第二次還需要收費嗎?肯定要收費,怎麼收看情況。如果第一次取卵後,有移植成功的胚胎,那隻要付之後移植費用。如果沒有,幾乎要重新走促排-取卵-移植全過程的費用咯。另外,凍胚存放在醫院是需要收費的。
需要一直住在醫院嗎?不需要。取卵大概病床上躺2個小時。護士就會讓你回家的。移植的話,1個小時。當然啦,情況特殊可能讓你呆久一點。
我移植的是什麼胚胎?我移植的是囊胚。就是配成功5-6天的細胞囊胚因為比胚胎在體外存活的時間要長,而且分裂出的細胞數量也要多出很多,從體積上來比,也要超出胚胎很多,因此加大了著床的成功率。所以,囊胚移植是成功率最高的。但鮮胚培育到囊胚的過程也是有風險的。
至於鮮胚與凍胚之間的比較,很明顯凍胚多了一道冷凍與解凍的環節,胚胎在這兩個環節中,一定不可能百分百儲存細胞完整性,那麼喪失的部分細胞組織,就會降低胚胎的活性。從這一點上來看,鮮胚的成功率是要高過於凍胚的。
所以在同樣的植入環境、同樣的操作條件下,鮮胚、凍胚和囊胚的成功率高低分別是囊胚、鮮胚、凍胚。不過再先進技術與裝置,人的因素也是第一位的。
如果你試管醫院在當地,我認為完全沒必要辭職,那如果你中意的醫院在外省,並且想好好準備試管,要根據家庭情況來判斷。純屬個人意見,還有補充的各位姐妹可以留言,希望姐妹們都好孕!
基本資訊來自醫院官網或醫院內公示資訊或醫生本人提供,如有侵權,請按照平臺提供的渠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