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手爸媽而言,總擔心寶寶生長髮育會不達標,然後加之一些母嬰產品的宣傳炒作,更讓家長們亂了陣腳,總擔心寶寶缺了營養,然而微量元素一直也是家長們關注和熱議的話題的之一,那麼,到底要不要給寶寶檢查微量元素呢?今天權威專家就來告訴大家真實情況吧!
早在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在相關檔案中就明確指出了,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專案,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所以通常情況下,是不建議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測的。即便是檢測了,也只能作為輔助參考資料,因為微量元素檢測的採集方法和環境對化驗結果影響大,會導致測驗數值不準確。
人體由60多種元素組成,根據每種元素在體內含量的不同,又分為巨集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類。巨集量元素是指佔到人體總重量0.01%以上的元素,如鈣、磷、鎂、鈉等;而微量元素是占人體總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如鐵、鋅、銅、碘、硒、錳等。
目前有些醫療機構還在應用的微量元素檢測,主要是取寶寶的手指血、頭髮檢測、靜脈血,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3種檢測方式。
手指血檢測
手指血本身就是神經末梢的血液,就好比幾百米外高空的空氣質量不能代表地表空氣質量一樣,手指血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身血液的元素含量情況。更何況醫務人員在採集指尖血時,擠壓寶寶手指的過程,會致使部分組織液混入檢測血樣中,檢查的結果也不會很準確。
頭髮檢測
頭髮的生長和新陳代謝都是需要時間的,一般用於檢測的頭髮很可能是幾周前、甚至幾個月前的頭髮,即便結果顯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寶寶之前的身體狀況,而非當下。說得更直接點,寶寶頭髮上殘留的洗髮水,都會影響到檢查的結果。
靜脈血檢測
既然頭髮和手指血都存在誤差,那麼採用靜脈血檢測準確性應該很高了吧,既不代表幾個月前的情況,血樣中混入組織液的可能也很小。貌似這3種檢測方法中,就數靜脈血檢查干擾項最少了。但事實可並非如此。
1、身高檢查
在家裡也可以進行這個檢查,定期給孩子測量身高並做好記錄。如果孩子的生長出現過快或者過慢,就需要儘快去醫院就診。
2、大小便常規檢查
從嬰兒期到幼兒期再到學齡前期,最好是每年帶著孩子做一次大小便常規檢查。
3、口腔檢查
建議孩子從一週歲左右開始檢查,頻率在半年一次,可以儘早查出有無齲齒、牙齦和口腔軟組織等健康狀況,還能查出牙齒的發育情況,及時作出有效的干預措施。
4、血常規檢查
建議最好每年做1-2次的檢查。血常規檢查主要是為篩查有無貧血的狀況發生。
5、視力檢查
建議3歲左右的孩子就可以進行視力檢查了,頻率可以維持在半年一次。視力檢查也是父母可以在家裡幫孩子進行測試的,也很簡單,就是用我們最常見的視力檢查表。
孩子的生長髮育,其實更多是依賴來自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這些飲食中量大常見的營養素,生長異常也並不都是微量元素缺乏所致。只要給寶寶做到均衡營養,正常餵養,這才是對寶寶健康成長最好的助推器。
基本資訊來自醫院官網或醫院內公示資訊或醫生本人提供,如有侵權,請按照平臺提供的渠道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