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又被稱為阿司匹林腸溶片,在臨床上阿司匹林不是常規用藥,只有當患者有反覆性流產、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才需要使用,試管移植時吃阿司匹林,一般是為了提高植入成功率。圍繞作用、功效、注意事項及最佳服用時間等整理全面的阿司匹林說明書,方便更多人熟知阿司匹林腸溶片。
阿司匹林腸溶片,西藥名,為解熱鎮痛、非甾體抗炎藥,抗血小板聚集藥,用於抗血栓,臨床用於預防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死、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瘻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阿司匹林為水楊酸的衍生物,已經經過了上百年的使用,充分的證明了對緩解輕、中度疼痛效果較好,如牙痛、頭痛、神經痛、肌肉痠痛及痛經,也有用於感冒、流感等發熱疾病的退熱和風溼痛的治療等。
近年來發現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臨床用於預防心肌梗死、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對於不穩定型心絞痛也可以治療。
阿司匹林腸溶片所發揮的作用與功效主要就是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對於這種情況主要是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心臟方面多是針對動脈硬化動脈斑塊。
另外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尤其是對於冠心病心絞痛的人群,再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人群,都是需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腸溶片主要的作用功效如下:
阿司匹林腸溶片[3]在臨床上我們通常是採用口服的方法,一般服用時間在飯前半小時用溫熱水送服,因為在餐後服用會影響阿司匹林腸溶片效果,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服用。
口服,飯前半小時用溫熱水送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如果在餐後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到達胃時會和胃中的食物攪拌在一起,影響阿司匹林腸溶片從胃通過腸道的速度,在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時,第一片藥應搗碎或嚼碎後服用,主動脈冠狀動脈靜脈搭橋術(ACVB)後,開始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最佳時間為術後24小時。
阿司匹林腸溶片藥品常見的藥品用法用量,是在手術後進行口服使用,常見的有預防心肌梗塞、中風、心絞痛等相關基本,常見的藥品用量如下:
降低心血管危險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異常、高血壓、肥胖、抽菸史、年齡大於50歲者)心肌梗死發作的風險:每天100mg。
阿司匹林腸溶片作為心血管疾病預防用藥時,通常是小劑量、長期服。所以,具體的服用劑量,要依據病情需要來決定,劑量一定要由醫生決定,患者不要擅自改變用藥方案,否則可能出現嚴重的用藥風險。
一般用於解熱鎮痛的劑量很少引起不良反應,但長期使用或大劑量使用也可能出現以下不良反應的症狀,若出現症狀應該立即停藥並報告給醫生。
長期用藥
長期大量用藥(如治療風溼熱)、尤其當藥物血濃度>200μg/ml時較易出現不良反應,血藥濃度愈高,不良反應愈明顯。
胃腸道反應
較常見的有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由於本品對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腸道反應(發生率3%-9%),停藥後多可消失,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可有胃腸道出血或潰瘍。
中樞神經反應
出現可逆性耳鳴、聽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療程,血藥濃度達200-300μg/L後出現。
過敏反應
出現於0.2%的病人,表現為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或休克,多為易感者,服藥後迅速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致死亡,稱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過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聯症,往往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
肝、腎功能損害
與劑量大小有關,尤其是劑量過大使血藥濃度達250μg/ml時易發生,損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藥後可恢復,但有引起腎壞死的報道。
阿司匹林腸溶片的禁忌包括腦出血患者是不能夠應用,否則會導致腦出血的症狀加重。
而且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也不能夠應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否則會導致消化道出血進一步加重.下例常見的幾種情況都是禁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的
在服用阿司匹林的過程當中,建議患者要長期堅持服用,才可以更好的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但遇到下列情況時使用阿司匹林時應謹慎:
Q:阿司匹林腸溶片儲藏方法是什麼?
A:阿司匹林腸溶片應密封、在25℃以下儲存,每次取出後應立即服用,並且請放在兒童觸及不到的地方。避免兒童誤食,出現不可挽救的傷害。
Q:阿司匹林腸溶片吃多久停藥?
A:如果有心血管疾病,應長期服用防止出現血栓,並且用藥期間定期去檢查血常規,若出現血小板減少或發現身體經常出現青紫情況,就需要停藥了防止出現出血情況。
Q:阿司匹林腸溶片什麼時候吃?
A:阿司匹林腸溶片,腸溶製劑應該在飯前30分鐘至1小時空腹服用,這樣能夠使藥物迅速通過胃部到達腸道,以減少對胃部的刺激。